05年3月,薛伟和中央音乐学院正式签约,回到自己的母校任教。4月17日,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自己的专场音乐会。采访薛伟那天,薛伟正在为这场音乐会进行着紧张的准备,为此,他特地从英国请来了他的朋友--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麦克教授来为自己做钢琴伴奏。由此也可见薛伟对这场演出的重视,虽然有过逾千场的演出经验以及在国际上的多次获奖,薛伟仍将这场演出视作是自己事业上一个新的起点。
京剧团里走出的小提琴家
薛伟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他的父亲。学长笛的父亲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,在薛伟7岁的时候,他的父亲让他开始学习小提琴。可学琴没两天,薛伟就坚持不下去了,因为器乐的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,尤其像小提琴,技术的难度是比较高的。薛伟是在父亲的软硬兼施下走上这条艺术之路的。
父亲在河南省京剧团工作。"文革"期间,薛伟的父亲最质朴的想法就是希望薛伟能够有一技之长。薛伟很小的时候就进入京剧团,而且每月还有20块钱的工资,这对幼小的薛伟而言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。那是在薛伟9岁的时候,父亲给他的年龄偷偷加了一岁,说他10岁,把他送进了河南省京剧团的学员班,在里面一边学习、一边工作。京剧团外出演出的活动很多,薛伟就跟着剧团到各个地方去演出。薛伟给记者描述了那段生活的一个片段:"在舞台的角落里,我坐在最后,身后就是大幕,我什么时候困了,就把大幕往自己身上一包,也没人注意到我,我就在里面睡大觉。"

学琴的孩子大多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拥有单纯的童年,尤其在一个严格管教的世家,薛伟说:"在我的记忆中童年几乎没有玩过。我可能是比较懂事的一个孩子,因为我父亲为我学琴付出了很多的心血,我觉得需要好好回报父亲这种辛苦,希望拿出更好的成绩,只知道好好练琴。"
"文革"结束后,音乐学院重新开始招生,这也使薛伟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。薛伟的父亲千里迢迢带着他从郑州到上海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。"从河南去上海对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,到上海音乐学院去考学,我自己一点把握都没有。但直到考试开始,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水平跟其他的考生比还是很优秀的。"
薛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,1981年开始参加全国选拔,进而去参加国际比赛,这给他增加了动力。虽然在附中的时候薛伟由于性格的原因备感压抑,但他天才般的演奏技巧还是得到了认可,附中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。就在那一年他在全国比赛中得了第一名,年底参加了日本国际音乐比赛,获得了季军。
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后,薛伟师从林耀基教授,这两年的时间,为他后来的小提琴演奏打下了重要基础。他也与林耀基教授建立了"情如父子"的友谊。

薛伟的个性在1982年英国卡尔·弗莱什比赛中得到一次爆发。在那次比赛中薛伟只获得了一个最小的奖,他感到愤愤不平,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他一直觉得自己拉得不错,最后,他当着评委的面把看决赛的票愤怒地撕碎了,扔在地上,这也给评委会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。3年后,这位评委会的主席成为薛伟的主课老师,他就是尼佛尔·尼曼。
后来,薛伟写信给尼曼,表示希望有机会到英国学习小提琴,知道尼曼先生在英国是有影响力的教师,相信在艺术上能给自己帮助。尼曼教授接到这封信,两个星期之后就回了信,信中告诉薛伟:你的奖学金、生活费一切都由英国的两家银行提供,9月份就可以来英国读书。前后仅仅两个月的时间,薛伟就到了英国。至此他也结束了在中央音乐学院2年的学习生活,1985年8月下旬薛伟抵达伦敦。
|